計畫本身的重要性
✘ 計畫寫得很好⇥簡報未充分表達
一個好的計畫書如果未能在簡報中充分傳達,其實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機會。通常簡報時間只有 7-10 分鐘,與新創公司進行 Pitch 的時間相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僅需要闡述計畫的願景與策略,還要清楚傳達工項、KPI、其他資源運用,以及實績的證明。
這樣的挑戰下,每一頁簡報都需要具備高度的視覺化架構,讓審委能迅速理解核心重點。過於複雜或缺乏結構的簡報,可能會導致審委難以抓住計畫的亮點,甚至直接忽略。對此,簡報的準備應該從如何視覺化計畫的核心邏輯入手,確保內容的表達與計畫書保持一致。
👉 關鍵建議:理解部會或單位希望看到的成效,對照評審標準與佔比,自行將這些標準轉化為簡報的一部分,並在簡報中明確呈現。
簡報與簡報者的角色
✘ 簡報視覺做得很好⇥講的人傳達的不好
當簡報設計精美,卻因為簡報者對案子不熟悉而無法傳達核心內容時,會顯得非常可惜。這種情況通常還伴隨著以下問題:
- 簡報者僅依賴投影片,不了解計畫書的細節。
- 簡報者未掌握時間,導致關鍵訊息未能完整表達。
此外,文字過多或全篇逐字照稿念的情況也十分常見,這樣不僅削弱了簡報者的專業感,還讓簡報失去了應有的說服力。其實,好的簡報應該以圖像化與數據為主,並輔以清晰的邏輯,讓簡報者能以口語流暢補充細節。
👉 關鍵建議:除了練習口說能力外,簡報者應具備與計畫相關的專業氣質。例如投文化部的案子,簡報者應該展現文人的風範,語言風格也應貼近文化產業,這樣更容易引起審委的共鳴。
審委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 審委的問題很GY,難以解釋導致現場很僵
審委的提問通常反映了他們對計畫的關注點,但也可能因背景不同而提出超出範疇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投案者如果過於情緒化,會讓現場氛圍更僵,甚至影響審核結果。
面對這樣的提問,建議投案者以耐心和專業的態度回應:
- 如果聽不懂問題:可以請審委重述,或詢問具體建議。
- 如果問題太遙遠:坦率承認未考慮到這部分,並表示會在後續計畫中補充。
- 感謝審委的提醒:將其視為改進的機會,並承諾將這些建議納入未來的計畫成效指標。
👉 關鍵建議:投案者應調整心態,理解審委的多樣背景與觀點,專注於計畫的過案目標,而非情緒上的較量。
總結:計畫、簡報與審委的三重協同
計畫書、簡報與簡報者,以及審委的互動是計畫能否通過的關鍵三要素:
- 計畫書:內容扎實、清晰,對應評審標準。
- 簡報與簡報者:視覺化結構與熟練的口語表達缺一不可。
- 審委互動:保持專業與耐心,將提問轉化為計畫改進的助力。
只有同時做好這三方面的準備,才能最大化計畫的成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