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作為需求釐清者
很多企業主在找服務時,心裡大多只有一個模糊的方向:「我要廣告」「我要網站」「我要曝光」。
然而,這些需求往往像是一張未完成的拼圖,缺少細節與邏輯,服務方若直接照單全收,結果往往是「做了很多事,但不一定解決問題」。
這裡,顧問的第一個角色,就是需求釐清者。
舉個實際案例:
有一間餐飲品牌找到我們,開口就說:「我們想要打廣告,把店裡的客人衝高。」聽起來合理,但一問下去才發現:
- 他們的餐廳位在巷弄裡,交通不便;
- 目標客群其實是附近上班族與居民,而不是大量觀光客;
- 他們的廣告預算只有三萬,卻想像能帶來數十萬的營收;
- 餐廳的Google評論照片品質參差不齊,網路評價也不完整。
如果照著他們的「需求」去投廣告,結果很可能是:花掉預算,但帶來的客群不是長期支持的對象;而餐廳的根本痛點(位置與評價)也沒有改善。
這時候,顧問就會進來引導提問:
- 「你要的是短期爆量,還是長期的回流客?」
- 「在有限預算下,投廣告是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 「如果評價和照片沒有先優化,廣告帶來的流量真的能轉單嗎?」
經過釐清之後,最後的建議變成:
先安排評論優化與拍攝形象照,確保Google地圖上呈現的品牌形象乾淨一致;
再規劃一個小型活動,透過在地社群分享,讓評論增加並累積口碑;
等到餐廳在搜尋結果裡有了比較完整的基礎,再進行廣告投放。
這樣一來,預算被放在最有效的地方,餐廳也更容易看見「成效的累積」,而不是「一次性的花費」。
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新創電商。
他們常常說:「我們需要一個網站,然後開始接單。」但仔細追問後才發現:
- 他們的產品定位還不清楚,消費者為什麼要買?
- 物流、客服、退換貨流程都還沒設計;
- 甚至沒有足夠的產品圖文來填滿網站。
這時候,顧問就會先釐清:
- 「網站是為了形象,還是為了交易?」
- 「有沒有資源先從簡單的 landing page 測試市場,再慢慢擴充?」
- 「你的痛點是沒流量,還是沒基礎內容?」
這些問題幫助企業看見:其實他們需要的,不是「馬上上架一個完整網站」,而是先一步步把商業模型與基礎內容補齊。
👉 顧問的價值就在這裡:把模糊的需求拆解成具體問題,然後找到真正的優先順序。
若少了這一環,企業往往會直接把預算砸在「自己以為需要的東西」上,卻在結果不如預期時感到挫折。
所以,需求釐清並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讓整個專案能夠「對準目標」的第一步。這也是顧問不可或缺的價值所在。
▏顧問作為專業語言的翻譯者(縮短溝通落差)
很多時候,企業主之所以覺得跟服務供應商溝通困難,不是因為雙方不專業,而是「說的語言不同」。
品牌主通常以「業務成果」為思考核心,例如「要更多客人」「要提升營收」「要增加曝光」;
而行銷或技術端的服務方,習慣用「專業指標」來回應,例如「點擊率」「SEO排名」「轉換率」。
問題就出在這裡:一個在講「結果」,一個在講「手段」。
中間如果沒有翻譯與轉換,很容易造成雞同鴨講。
舉個實際案例:
一家零售品牌找廣告代理商合作。廣告公司報告說:「這次廣告點擊率達到5%,比平均的2%高出很多。」聽起來很漂亮,但品牌主卻皺著眉頭:「那為什麼我的實際訂單沒有增加?」
在品牌主的角度,「成效」是指「實際的營收」,而不是點擊率。於是就覺得:「是不是廣告沒用?」甚至懷疑代理商在「玩數字遊戲」。
如果這裡有顧問介入,會做的就是把「專業語言」轉成「品牌可以理解的語言」。
例如,顧問會先釐清:
- 這次廣告的主要目標是「引流」還是「轉單」?
- 為什麼點擊率高卻沒有訂單?是不是落地頁沒有說服力?是不是商品本身需要再包裝?
- 如果目標是營收,那 KPI 就不能只設在點擊率,而是要拉長到「點擊後的轉換」。
透過顧問的解釋,品牌方能理解:不是廣告無效,而是策略還沒對準「最終目標」。這樣一來,雙方不會陷入互相指責,而能夠一起調整。
另一個例子來自網站建置。
許多企業主會聽到服務方說:「我們幫你做的是WordPress架構,能夠搭配GA、GTM,未來要做SEO會比較方便。」
對懂技術的人來說,這些是基本語言;但對於品牌主而言,這些名詞像是密碼,只會增加距離感。
顧問的角色,就是要把這些技術詞彙翻譯成「企業聽得懂的價值」。
例如,可以這樣說:
「我們幫你建的網站不是死的,而是可以長大的。未來你想追蹤誰買了商品、誰放棄結帳,都能直接從後台看到數據。」
這樣的說法,就讓企業理解「技術」背後真正帶來的好處:它能幫助決策。
👉 顧問的價值,就是在專業與需求之間建立橋樑。
如果沒有這個「翻譯」角色,服務方可能覺得「明明做得不錯,為什麼客戶不滿意?」;而客戶則覺得「花錢卻聽不懂你在做什麼」。最終結果就是合作破局,雙方都沮喪。
因此,顧問不只是「傳話的人」,而是能把「專業數據」轉換為「決策資訊」的人。這樣一來,企業主才會感受到:專業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與營運目標息息相關的支持。
▏顧問讓專業服務真正落地:把期待轉化為執行
在商業合作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期待與實際的落差」。品牌主心中有一個想像,服務方則依照專業習慣在執行,最後成果卻往往和最初想像大相逕庭。這並不是誰做錯,而是因為兩端的「落差」沒有被及時縮短。顧問的角色,正是在於把「模糊的期待」一步步拆解成「可落地的方案」。
舉個真實案例:
某文創品牌想要「提升網路能見度」,於是委託了一家設計公司幫忙做網站。品牌主的期待是:「有一個美觀大方、能帶來客人和訂單的官網。」設計公司則依照專業交付了一個漂亮的視覺網站,但網站卻缺乏SEO規劃、也沒有安裝追蹤工具。結果網站雖然好看,但流量與訂單都沒有明顯提升。
品牌主覺得:「網站白做了。」設計公司覺得:「我們的設計明明很精緻,為什麼客戶不滿意?」雙方的合作因此陷入僵局。
如果在中間有顧問介入,會先把「提升能見度」的需求具體化。顧問可能會問:
- 你的「能見度」是希望被 Google 搜尋到,還是希望社群連結更好看?
- 你的「訂單」來源主要靠網站本身,還是網站只是輔助通路?
- 如果要增加流量,設計只是其中一環,是否也需要基本 SEO 架構、內容策略、甚至廣告搭配?
這些釐清之後,顧問就能在專案啟動前,把「期待」轉換成「可以被執行與衡量的規格」。最後交付的就不只是美觀的網站,而是一個同時具備數據追蹤、流量基礎的營運工具。品牌的期待也因此被真正「落地」。
另一個例子來自 KOL 行銷。
許多企業在派案時只交代一句:「我要找網紅幫我曝光。」但沒有說清楚是要帶動銷售,還是要累積品牌聲量。結果 KOL 照常發文,成效卻無法對應品牌的目標。品牌覺得「效果不好」,KOL 覺得「交稿完成了」,雙方都落入困境。
顧問在這裡的角色,就是把「我要曝光」這句話,轉譯成具體的 KPI 與策略:
- 如果目標是銷售,那就要設定優惠碼追蹤、或者導流到指定頁面。
- 如果目標是品牌聲量,就要規劃一系列的曝光節奏,而不是一次性的發文。
- 如果品牌在意長期利用,就要事先談清楚授權條款,避免一週後貼文刪除的狀況。
這樣,品牌的「期待」就能與服務方的「執行」緊密對接,最終才會產生真正有價值的成果。
👉 顧問的價值,正是在於 把抽象的需求轉換為具體的專案語言,並在過程中不斷校正雙方的步伐。
沒有這個角色時,品牌常常覺得「錢花下去了,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服務方則覺得「明明照需求做了,卻還是不滿意」。最後不是不再合作,就是彼此留下負面印象。
但當顧問在中間拉住兩端,品牌的期待就不再停留在紙上,而是能被服務方落實成為「可見的成果」。這就是顧問讓專業服務真正落地的意義。
⛷︎ 沒有落地的策略,只是空談
顧問+專業服務,才是品牌真正需要的解方
在品牌經營的路上,我們最常看到的一個場景是——策略很漂亮、簡報很完整,但一到執行階段就全面失靈。不是團隊無能,而是中間的溝通斷層太大,策略與執行之間沒有橋樑。
企業主的語言是「我要更多曝光」「我要提升品牌價值」「我要有轉換率」。
服務方的語言則是「點擊率」「KPI」「系統模組」「設計規格」。
兩者之間往往隔著一條鴻溝。結果就是:錢花了,卻沒辦法看到對應的效果。
這也是顧問的價值所在。顧問不只是給建議的人,而是能幫助企業主「把期待翻譯成專業可以執行的語言」,再幫助服務方「把執行成果翻譯成企業能理解的價值」。沒有這一層轉換,策略再漂亮也只是紙上談兵。
我們更常看到的另一種情況,是企業主過度依賴服務方,卻完全沒有事先釐清需求。結果委外後發現:網站有了、行銷做了、影片拍了,卻和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就像買了一套昂貴的健身器材,但其實你真正需要的只是每天快走三十分鐘。
因此,沒有落地的策略,等於沒有意義。真正能產生效果的,是「顧問思維+專業執行」。顧問能把問題釐清,把方向拉正,再交由專業團隊執行,才會讓每一分投資發揮出對的價值。
୨⎯ 小島至造:顧問與服務雙軌並進 ⎯୧
小島至造的定位,就是 顧問+專業服務。
我們不只停留在幫你「想」,而是一路陪你走到「做」。
我們的流程清晰而務實:
- 需求諮詢與診斷
- 一對一對談,釐清真正的需求
- 了解品牌目前的痛點與階段目標
- 策略建議與方案設計
- 提供符合品牌現況的方案
- 從網站建置、KOL 行銷、媒體曝光到品牌定位,完整規劃
- 專案式服務與落地執行
- 專業團隊執行圖文、網站、廣告與媒體專案
- 顧問持續參與,避免偏離品牌期待
- 確保每一個成果,都是「品牌真正需要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角色不是單純的「行銷公司」或「顧問老師」,而是一個能讓策略確實落地的合作夥伴。
┃聯繫我們┃
小島至造|專案型顧問團隊
替你的品牌建立媒體曝光與網路關鍵字內容佈建
📞 LINE 諮詢:@shima.io
📩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