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活動與文化的微妙關係
近年來,地方創生與觀光小旅行成為許多鄉鎮推動發展的重要策略。活動承載的不僅是吸引人潮的功能,更是呈現地方文化的重要舞台。透過在地故事、服飾、符號或儀式的融入,活動往往能讓外地參與者更快速地感受到地方的獨特性。然而,這樣的文化呈現同時也伴隨挑戰:如何在創新轉譯與尊重原貌之間,找到適切的平衡。
國際上常用「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一詞,來描述在缺乏充分理解或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將某文化的元素直接取用,並置入商業或娛樂的脈絡之中。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讓文化在外界被誤讀,甚至造成文化持有者的不適與反感。相對地,學界與實務界近年也常使用「文化轉譯」一詞,強調如何在尊重文化基礎上,透過設計、敘事或再詮釋,使文化能以新的形式被理解與欣賞。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轉譯」這個詞在實務應用中有時被過度簡化。一些活動雖名為轉譯,但實際操作卻僅止於符號化或片段化的呈現,少了脈絡與深度。於是,它與「挪用」的界線變得模糊,甚至可能讓參與者誤以為自己理解了文化,卻忽略了其背後的完整意義。
因此,在審視或規劃地方活動時,我們應持續自問:這場活動所呈現的文化,是一種尊重與理解的轉譯,還是可能落入簡化與誤用的挪用?這樣的省思不僅能提升活動品質,也能確保文化在被展現的同時,仍保有它應有的尊嚴與價值。
好的活動可以讓文化「被看見、被理解」,不好的呈現方式則可能讓文化「被誤解、被消費」。這差別,往往就在於籌辦過程中是否有尊重與溝通。
文化挪用的常見形式與案例解析
01/符號與服飾的錯用
服飾與圖騰是文化中最直接的外在符號,但也是最容易被「視覺化消費」的部分。
- 國際案例:2012 年維多利亞的秘密時裝秀中,一位模特兒戴著北美原住民羽冠走秀。原住民社群立即抗議,因為羽冠在他們的文化中是只有部落領袖或立下重大貢獻者才能佩戴的榮譽象徵,並非單純的裝飾品。對他們而言,羽冠就像軍功章一樣,是需要透過長時間努力與貢獻才有資格獲得的神聖物件。當它被放在伸展台上,只成為「性感配件」時,等同於把一個社群最珍視的榮耀徹底貶值,甚至轉化為娛樂商品,這就是不尊重的表現。
- 台灣案例:在某些觀光活動中,主辦單位會安排「原住民服飾體驗」,讓遊客自由穿著並拍照打卡。但問題在於,這些服飾往往是不同族群混搭,甚至加上現代卡通頭飾,完全失去原本的文化脈絡。例如,某些服飾只有成年禮後的族人成員才能穿戴,卻被隨意提供給觀光客,這對文化持有者來說不僅是錯誤呈現,更可能被視為對其傳統的輕蔑。
👉 為什麼會有問題?
因為服飾不是單純的「外觀造型」,而是文化的身分標誌。想像一下,如果軍人勳章被拿來作為派對飾品,軍人會覺得被侮辱。同樣道理,當傳統服飾或符號被錯用,它不只是「穿錯衣服」的問題,而是直接否定了背後的文化價值。
02/文化故事的扭曲與戲謔化
文化故事往往承載歷史與價值觀,但一旦被改寫成娛樂版本,原本的神聖性可能就被稀釋。
- 國際案例:迪士尼動畫《海洋奇緣》(Moana)廣受喜愛,但其中一項周邊商品卻引起爭議:角色毛伊(Maui)的「紋身戲服」。毛伊是毛利神話中的半神,身體上的刺青是具有宗教與歷史意涵的神聖紋樣。然而,迪士尼卻將這些紋樣製作成兒童戲服,讓小孩「穿在身上」。毛利社群認為這是極度冒犯的,因為這些紋身是需要特定傳承、儀式與身分才能擁有的,不是萬聖節的化妝服飾。
- 台灣案例:有地方活動在推廣廟會時,把在地神明故事改編成喜劇短劇,例如將神明塑造成「愛鬧脾氣的搞笑角色」。雖然創意劇本可能吸引年輕觀眾,但對信徒而言,這些神祇是日常生活中被祭拜、被敬畏的存在,把他們當作娛樂角色等同於「輕視信仰」。
👉 為什麼會有問題?
因為文化故事不是虛構的漫畫劇情,而是某群人的信仰核心與世界觀。如果將神明當作搞笑角色,或把神聖紋樣當作商品印刷,那就等於把一個文化的精神支柱轉化為娛樂,甚至可能讓外界對這個文化產生錯誤的理解。
03/傳統儀式的斷章取義
儀式是文化最核心的實踐,涉及信仰、倫理與群體連結。
- 國際案例:在某旅遊節慶中,主辦單位邀請部落來展示傳統祭典,但只留下舞蹈片段作為「表演」,祈禱、供品、唱誦全被刪去。結果觀眾以為這是一場娛樂性的舞蹈秀,而忽略它原本是與天地溝通的神聖儀式。族人因此覺得被誤導與剝奪。
- 台灣案例:有小旅行安排「體驗部落祭典」,遊客被邀請模仿祭典中的唱誦與祈禱,卻沒有事先解釋這些行為在原文化中代表什麼。結果遊客以為自己只是「參與遊戲」,但對族人來說,這等於讓外人隨意介入神聖的儀式空間。
👉 為什麼會有問題?
因為儀式不是舞台表演,而是社群與信仰的連結行為。一旦把它片段化、娛樂化,就會失去原本的意義,甚至讓族人感覺被冒犯。這不只是「誤會」,而是對文化根基的侵蝕。
04/商品與行銷上的文化挪用
文化元素被拿來包裝商品或行銷活動時,如果缺乏尊重或合作,也可能引發爭議。
- 國際案例:某歐美時尚品牌曾將藏傳佛教的經文印在泳裝上,理由是「圖樣好看」。但對佛教徒而言,經文是神聖的經典,必須被尊重與正確使用,怎麼能出現在沙灘、甚至與消費娛樂連結?事件曝光後,品牌立即遭受大規模抵制。
- 台灣案例:有飲料品牌使用「客家花布」作為包裝元素,卻沒有與客家社群合作,也沒有回饋在地。對消費者來說,這或許只是「視覺設計」,但對客家族群而言,這等於文化被挪用為商業符號,卻沒有尊重或實際支持。
👉 為什麼會有問題?
因為文化資產不只是「設計元素」,它背後是群體的歷史與情感。如果單純把它視覺化、商品化,而沒有回應原來的文化意義或給予回饋,就會被視為單向的消費與剝削。
台灣近年文化挪用爭議案例整理
案例 | 爭議點 | 結果 |
---|---|---|
某觀光小旅行安排原住民服飾體驗 | 混搭不同族群服飾,失去文化脈絡,甚至讓遊客穿戴專屬身份的服飾 | 活動遭族人批評,後續改成「文化導覽」形式 |
飲料品牌使用客家花布包裝 | 未與客家社群合作,僅將花布作為商業視覺元素 | 社群討論後,品牌改口稱「致敬」,但無實質回饋 |
廟會活動改編神明故事為喜劇短劇 | 信仰角色被戲謔化,削弱神明神聖性 | 引發信徒反彈,演出被迫撤換劇本 |
旅遊節展示原住民祭典 | 只保留舞蹈片段,去掉祭祀與祈禱,失去完整意涵 | 遭批評後改稱「文化表演」,但爭議仍在 |
商業攝影將原住民傳統服飾用於時尚大片 | 忽略服飾身份與文化意義,僅視為「視覺符號」 | 拍攝後遭族人公開批評,相關作品下架 |
當地方活動遇上文化:是轉譯還是挪用?
作為顧問或審查委員,在檢視各類地方計畫與文化活動提案時,最常遇到的一個挑戰,就是如何拿捏「文化轉譯」與「文化挪用」之間的界線。許多計畫單位抱著熱情與善意,希望透過在地特色來吸引觀光人潮,但在操作過程中,若缺乏深度理解與文化敏感度,往往容易將文化簡化為表面符號,淪為商業行銷的噱頭。這樣的做法短期或許能帶來聲量與人潮,但長期而言,卻可能消耗社群的信任,甚至讓文化持有者產生被利用的感受。
第一個需要提醒的重點,是文化不是可隨意取用的素材庫。它背後牽涉的是族群的歷史、集體記憶與情感連結。當計畫單位在提案中想要使用某些文化符號或儀式時,應該自問:這些元素是被誰授權的?它在原文化中的意義是什麼?是否存在專屬於特定身分或場合的限制?舉例來說,某些原住民族的服飾或紋樣,不是「觀光體驗套裝」的一部分,而是透過成年禮、身分認可才有資格穿戴的榮譽。如果把這些元素簡單化成「拍照打卡的服飾」,其實就是一種對文化的不尊重。
第二個提醒,是文化的呈現必須保有脈絡。活動規劃常見的誤區,是把一個完整的祭典或故事拆解成「好看」的片段,例如只留下舞蹈、音樂或視覺符號,卻刪去祈禱、儀式或敘事的部分。這樣的做法雖然表面上娛樂性十足,但觀眾得到的印象卻是扭曲的,甚至讓人誤以為文化只是「表演」。從專業角度來看,好的計畫應該要兼顧美感與教育,既能吸引觀眾,也要讓參與者理解文化背後的價值與意義。
第三,文化共享應該建立在合作與回饋的基礎上。如果活動只是單向地「借用」文化元素,而沒有邀請文化持有者參與,或者缺乏回饋機制,那就容易被視為挪用。作為審查者,我會特別留意提案中是否有安排在地社群的參與角色,他們是被動的表演者,還是能在規劃中有話語權?收益是否有部分回饋到文化保存、教育或社區發展?這些細節,往往決定了一個計畫能否獲得長遠的信任與支持。
第四,文化不是無限被商業化的資源。觀光與地方創生當然需要經濟動能,但若所有文化都被視為「觀光商品」,最終反而會削弱文化的獨特性。真正成功的案例,往往不是把文化過度包裝成娛樂,而是找到一種平衡:既能展現文化的美感與故事,又能讓文化持有者感到被尊重。例如,許多國際案例中,地方社群會選擇開放部分文化作為觀光體驗,但同時保留核心儀式與禁忌,形成「外顯」與「內守」的區隔。這樣的做法,不僅保障了文化的尊嚴,也讓遊客更能感受到真實性。
最後,作為顧問角色,我會建議所有計畫單位在規劃時,務必要設立一個自我檢核流程:
- 是否理解文化元素的歷史與禁忌?
- 是否邀請文化持有者共同參與規劃?
- 是否保留脈絡,而非僅取片段?
- 是否避免錯誤混搭或符號化?
- 是否設計了回饋機制?
如果這五個問題能夠被清楚回答,那麼計畫就比較有機會走向「文化共享」而不是「文化挪用」。
文化是一個地方最珍貴的資產,它能讓活動超越短期的觀光效益,成為長期的品牌價值與社群信任基礎。身為審查委員或顧問,我相信我們的責任,就是提醒每個規劃團隊:「尊重讓文化發光,而不是被消費。」唯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地方活動才能真正兼顧觀光、文化與永續發展,讓每一次策劃都成為推動地方前進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