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就能啟動的行銷團隊模型,帶你從無預算、無人力中開始對話市場,先養出一支「最小可行團隊」,走出第一步!
「我們沒有行銷部門」、「現在沒有人可以負責這塊」,這是中小企業裡再常見不過的日常。
但品牌這件事,不能等團隊完備了、有預算了、有人力了才開始。品牌不是等資源到位才做的事,而是從你願意啟動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在團隊不完整、人手有限的情況下,也可以先用精實模式開始建構品牌力。這就是「三人模型」的核心概念。
你不需要等組一支5人行銷小隊才開始規劃,而是先從最小、最可行的組合出發,拉動品牌與市場之間的第一道橋梁。這種「先求能動,再求完善」的策略,對於資源有限、但希望建立長期品牌影響力的企業來說,特別關鍵。
▌「三人模型」是什麼?
所謂「三人模型」,指的是透過三個明確的角色功能分工,讓行銷工作能夠簡化、啟動、維持基本運轉。這三個角色分別為:
觀察者 Insight
負責市場觀察、顧客理解與競品動態的追蹤。這個角色像是品牌的「雷達」,主動掃描外部訊號,回報給內容與推廣者做判斷依據。這不需要全職,只要每週固定時間觀察與整理,就能累積出關鍵的市場敏感度。
這個角色的任務是提出問題與方向,例如:「我們的顧客最近都在談什麼?」「競爭品牌在推什麼活動?」「有什麼社群話題可以切入?」透過這樣的提問,幫助團隊聚焦,而不是憑感覺亂投內容。
實務做法:
- 每週追蹤3~5個競品社群,整理觀察筆記
- 每月歸納顧客常問問題或回饋意見,建立「顧客聲音資料庫」
- 關注產業趨勢報導與熱門內容話題,留意數位行銷新工具與方法
內容者 Content
負責把品牌價值、顧客需求、產品優勢,透過內容輸出轉化為貼文、圖像、影片、簡報等。這不需要是專業文案,也不是要每篇文章都像廣告一樣銷售,而是有系統地說清楚「你是誰」、「你在解決什麼問題」、「你跟別人有何不同」。
他不是作家,也不是美編高手,但要能把真實的公司聲音轉化為可讀、可分享的訊息。最好結合圖文與場景,把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具象的「畫面」,這樣才會被記住。
實務做法:
- 每月設定一個內容主題,例如客戶案例、使用情境、常見問題解答,並設計3~5則不同角度的延伸貼文
- 蒐集內部素材,轉化成文章、貼文、LINE訊息、簡報等格式
- 利用 Canva、ChatGPT、Notion 等工具進行初稿與排版,加速生產速度
推廣者 Push
負責把內容推出去,不只是發貼文,也包含發信、推播、分享、轉貼,甚至與社群主理人對接合作。這個角色常被低估,但事實上「內容若沒被看見,就等於沒做」,推廣策略是內容成功的一半。
這個角色的任務是「讓內容被看見,有可能發酵」。因此,他不只是點選發送,而是要懂得挑對時間、選對平台、搭配正確的CTA(Call to Action)。
實務做法:
- 確保每一則內容都有「曝光點」:例如分享到社團、寄送電子報、與特定對象轉貼合作
- 熟悉社群發布工具(如 Meta Business、LINE官方帳號)與基本廣告投放設定,能安排小額試驗
- 建立「合作名單」:與KOL、在地社群、品牌夥伴定期互動,累積信任
▌一人三職,也能啟動品牌動能
現實中,這三個角色很可能都是「同一個人」。尤其在剛起步的品牌、小型團隊中,一個懂策略又能寫內容、還會上社群的人已經非常難得。重點不是完美執行,而是要先讓系統跑起來。
所以不要等條件完美才開始。先分出三個功能位子,角色誰來做、做多少,再慢慢調整與補位。
舉例來說:
- 負責人可以擔任「觀察者」,主導方向與切題
- 助理或行政幫忙整理內容與安排發布
- 業務或內部KOL幫忙轉貼或與客戶互動
甚至可以考慮導入「社群輪班制」,讓不同部門人員輪流管理社群或提出觀察,既分擔也能產生更多面向的觀點。這樣的彈性小組,有時比正式部門更靈活。
即使只是這樣簡單的分工,都比沒有啟動來得有意義得多。
▌這只是啟動,不是全解方
許多老闆在聽到這種「小團隊也能做品牌」的方法後,會過於樂觀地認為:「那這樣我不用增加預算、不用請人,也能把行銷做起來!」
這是一個常見誤區,也是一個需要被澄清的地方。啟動行銷不是為了解決一切,而是開始「進入市場對話」,真正的成果仍仰賴後續持續投入與資源配套。
「三人模型」的價值在於啟動,不等於可以不投入、不設資源、不給時間。 要真正把品牌做好,最終還是要回到三件事:
- 人力投入是否持續?不能長期依靠一人身兼三職
- 內容品質是否累積?若沒有內容與價值輸出,再多曝光也難轉換
- 推廣是否有節奏?沒有計劃性的發布與追蹤,就無法形成市場記憶
此外還有一點容易忽略:「行銷不是獨立存在,它需要與銷售、客服、產品開發同步調整」。所以三人模型啟動之後,團隊仍要建立「跨部門回饋系統」,否則會變成單向推送,無法閉環。
建議行動:用三步驟啟動你的品牌行銷流程
- 建立角色分工表:即使是一人團隊,也要清楚自己哪天做觀察、哪天產內容、哪天安排發布。可以用Excel或白板工具,列出每週行銷任務分工。
- 制定一個可行的內容節奏:每月2則主題內容,搭配1~2次社群互動或推播行動,並觀察每篇內容的反應與觸及狀況。
- 每季檢視一次資料與成果:從觸及、回饋、詢問量等面向回頭調整策略與方向,逐步優化內容主題與形式,找出有效機制。
只要你願意從這三步開始,品牌的第一個版本就會在你手上誕生。這個版本不會完美,但它會是所有進步的起點。
▌品牌若不靠資源堆疊,就要從「持續動作」開始
建立品牌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一場長期戰。對中小企業而言,與其等待完美團隊成型,不如用「三人模型」先啟動一個能夠持續前進的流程。
動起來,比計畫更重要;持續做,比做一次更有效。
當品牌持續說話,市場就會開始回應。 即使沒有行銷部門,也能讓顧客聽見你的聲音。關鍵是你是否願意讓品牌,從今天就開始有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