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常遇到一類客戶:中階主管想推行銷,但老闆始終無感。即使提案資料完整、預算合理,最後仍被一句「再等等」、「先觀望」輕描淡寫地否決。
這類情況,問題通常不在提案內容,而在溝通方式出了錯。尤其在沒有行銷背景的老闆眼中,「行銷」常被視為成本、風險、不確定性,而不是成長策略。
如果你無法用他們習慣的語言和思維框架來傳達價值,再好的行銷計畫,也只會淪為「被讀過,但不被執行」的文書。
以下是我在顧問實務中總結出的三個關鍵策略,幫助你讓行銷提案不再石沉大海,而是真正「成功上桌」。
▌將行銷與「營收願景」連結,而非停留在「品牌曝光」
多數老闆真正關注的不是品牌被看見多少,而是:這個行銷動作,未來有沒有可能幫助我們把產品賣出去?
但在正式執行之前,沒有人能保證成效,也無法提出絕對的KPI數字。這正是行銷的意義所在:用有限的預算,創造與目標客群對話的機會,降低未來營收不確定性。
與其用漂亮的互動數據、預估報表去說服老闆,不如先與他「連結到(對應)營收願景」:如果我們都期待產品能大賣,那麼品牌就不能默默無名,更不能沒有出現在消費者面前的計畫。
曝光並不等於成交,但「沒有曝光,就沒有被選擇的機會。」讓品牌開始與潛在顧客產生接觸、被搜尋到、出現在正確的社群或場域,是所有成交發生之前的基本條件。
你可以這樣說服老闆:「我們不是為了點閱數或按讚數而推動行銷,而是為了『讓未來的營收有機會發生』,而提前佈局消費者會看到我們的地方。」
行銷提案不應該承諾KPI,而是與老闆一起確認:我們是否願意為想要的營收成果,提前做市場溝通的準備?
這樣的提案,不只是專業,也是負責任的。
▌讓老闆自己看見「市場正在改變」
當你面對一位遲遲不願投資行銷的老闆,最沒效果的方式,就是一直說「我們應該這麼做」。因為「應該」對他來說,是成本壓力,是風險來源,不是投資機會。
你真正需要做的,是讓他「親眼看見,如果我們繼續什麼都不做,將會錯過什麼」。
這時候,比「推行行銷的重要性」更有效的,是「讓他感受到品牌正在被時代淘汰的風險」。
可以從三個方向切入,建立這樣的感知基礎:
◐ 競爭對手正在做什麼?
整理競品近三個月的社群動態、網站改版、行銷活動、KOL合作,甚至是新聞稿或媒體露出,直接呈現給老闆看。
舉例:「A品牌最近啟用了新的主視覺,在 IG 上配合限時活動,兩週內追蹤數成長超過 2,000;同時他們也在電商平台開設獨立品牌旗艦館,開始做優惠導流。」
➤ 這不是要讓老闆羨慕,而是讓他理解:「我們的競爭者已經開始做佈局,我們不能原地不動。」
◐ 消費者怎麼看我們?
很多企業會自我感覺良好,覺得「我們的產品很好」,但卻忽略了「消費者是不是這麼看我們」。
你可以蒐集近期的消費者留言、網路評論、或實際銷售現場的反應,整理出來:
- 「品牌形象太過平淡,記不住」
- 「網站很難找產品資訊,排版也老派」
- 「價格不低,但看不出來比別人好在哪裡」
➤ 這些回饋,不是打擊團隊,而是給老闆一個警訊:「市場的聲音,已經在提醒我們,缺乏策略的經營正在讓品牌逐漸被遺忘。」
◐ 市場趨勢正在往哪裡走?除了看對手,還要放大視角去看整個產業正在怎麼變化。
你可以指出:「目前有三個同類品牌已經開始經營影音頻道,並結合SEO與知識型內容,開始搶佔搜尋排名與教育潛在消費者。」這種轉變,不只是做行銷,而是整體商業模式的升級。
➤ 老闆會發現,如果我們還停留在「等消費者自己來找我們」,那麼下一季開始,我們恐怕連被搜尋的機會都沒有了。
此時,你可以丟出這樣的思考框架給老闆參考:「今天不是該不該做行銷的問題,而是該不該被時代甩在後頭的問題。」
不是你強調「我們應該做」,而是讓老闆自己得出:「我們不能不做。」
透過資料、競品、消費者聲音與產業變動的具體佐證,你做的已經不只是提案,而是引導企業主「重新面對當下的商業風險」。
這樣的行銷策略討論,才可能被放進決策層級。
▌用「選擇題」,不要用「問卷題」
在中小企業中,很多提案失敗的原因,不是提案不好,而是太「開放式」。老闆最怕的不是錯誤的決策,而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更不想為一個不熟悉的領域做太多延伸思考。
這時候,如果你把提案內容包裝成一張「選擇題清單」,反而更容易推進對話。
所謂選擇題,是你已經預設好條件、風險與資源分配,讓對方從幾個明確的選項中挑選;而不是讓他幫你思考策略本身。
例如:
- 方案A預算10萬元,為期四週,導向轉換與名單收集;方案B預算3萬元,先測試內容互動與基本觸及。您會希望我們走哪一種先行測試的路線?
- 如果本月想要初步開啟品牌溝通,我們有兩個方向:一是透過合作KOL曝光社群聲量,二是利用自有內容開始鋪設官網與SEO。您覺得哪一個與目前內部步調較為一致?
- 若這季不進行任何行銷部署,我們預估將在下半年失去關鍵字主動搜尋與客群教育的優勢,請問我們要繼續觀望?還是用一個最小規模來試行?
這些問題,都是已經先幫老闆把可能的決策邊界整理出來,讓他進入『選擇』而非『重新規劃』的狀態。
提案者要具備的能力,不只是把內容說清楚,更要把可能的猶豫點提前預判,轉化為可對話的選擇空間。
畢竟對老闆來說,他每天處理十件事,其中可能只有一件與行銷有關。他的注意力有限、決策負擔重,所以「資訊過載」就是提案最大的敵人。
你不能期待老闆花時間去理解每一個行銷術語、數據邏輯或投放細節,但你可以幫他做選擇題,讓他做出「基於風險與資源判斷」的快速決策。
懂提案的人很多,會對話的人才推得動行銷
在行銷推不動的組織裡,並不代表公司不願意前進,而是語言頻道沒對上。老闆聽的是「風險、投資、資源、營收」,你講的如果是「創意、曝光、品牌感覺」,自然聽不進去。
你要做的,不是努力說服,而是轉譯。從價值觀、視角、語言到思維邏輯,連結到決策者的「商業框架」,行銷才能進入預算表,從執行提案變成經營策略。
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讓老闆覺得:「這是和我一起在經營公司的人,而不是來增加工作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