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主管,或許有過這種經驗:
行銷部門提交了一份預算申請,你看著一長串「廣告投放、素材製作、KOL 合作」的項目,心裡想的卻是——這些真的有用嗎?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花完之後會帶來多少回報?
在許多企業裡,行銷常常被誤解為「曝光」或「宣傳」的代名詞。對部分主管來說,它可能是品牌形象的投資;對另一些主管來說,則只是每年不得不花的一筆成本。然而,真正影響企業競爭力的行銷,遠不止於此。
行銷,其實是一套完整的「市場連結系統」。它與產品研發、價格策略、銷售通路、售後服務息息相關,更直接影響企業的營收曲線與品牌價值。問題是,如果主管只把行銷當作一個部門的工作,而不是企業策略的一部分,那麼再多的預算與努力,往往也只會淪為「短期熱度」,難以形成長期優勢。
我曾見過一家中型食品公司,產品品質極佳,但多年來業績始終停滯不前。原因很簡單:他們的行銷部門獨立作業,與業務、研發、客服缺乏溝通。新品推出時,行銷在社群大肆宣傳,但業務端卻沒有配合促銷方案,客服也不知道新品特點,導致顧客詢問無法即時回覆。結果,廣告雖然帶來大量流量,轉換卻低得可憐。直到新任主管上任,打破部門之間的牆,建立跨部門行銷會議,才真正讓「行銷」成為一套從產品到顧客體驗的完整流程,業績也因此大幅成長。
這正是主管該懂的行銷觀念:行銷不是獨角戲,而是跨部門的整合戰。主管的角色,不是親自去操作廣告或畫圖,而是要站在企業經營的高度,掌握三件事:
- 方向 — 行銷要與企業策略同頻,支持營收與品牌長期目標
- 資源 — 能夠合理配置預算、人力與外部合作夥伴
- 節奏 — 了解從企劃到上線的流程,掌握關鍵時程與檢核點
接下來,我會用五大主題,帶你從管理思維、預算分配、執行銜接、團隊管理到外部合作,一步步拆解「主管該懂的行銷概念」。每個段落都有故事,幫助你把抽象的觀念化為具體畫面,並且在下一次面對行銷預算、團隊提案或合作報價時,能夠判斷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該改的、什麼是該停的。
01╱從企業管理視角看行銷
觀念
行銷不是一個孤立的部門,而是整個企業營運策略的一部分。它與產品、銷售、服務、品牌形象緊密相連。如果把行銷切割成單純的廣告操作,結果往往是資源浪費、效果有限。
故事
台中有一家賣手工麵包的小店,老闆娘一開始覺得行銷就是「拍照、打卡、發 Facebook」,偶爾會有客人看到來買,但營收忽高忽低,完全沒有穩定的顧客基礎。
直到她參加了一場地方創生講座,認識了一位經營顧問,對方問她:「你的麵包是誰會買?買來幹嘛?」她才開始重新思考:
- 哪些麵包適合上班族當早餐?
- 哪些麵包適合做節慶禮盒?
- 哪些時段推外送最有機會?
她不再隨意拍照發文,而是配合產品設計、價格策略與銷售時機安排行銷。隔年營收成長 45%,幾乎沒有淡季。
總結重點
主管或創業者要懂得把行銷當作企業運營的一部分,讓它與產品、價格、通路、促銷(4P)連動,而不是只看表面曝光。
02╱預算與資源配置
觀念
懂行銷的主管會在年度初就確立預算結構,把錢分成固定投入與彈性應變兩部分。這樣遇到市場機會時,不用再臨時湊錢,行銷計畫也不會因為預算不足而半途喊停。
故事
某家精品咖啡品牌,過去遇到節慶檔期常常手忙腳亂,因為廣告與拍攝費用要另外追加,導致檔期已過才上線。新主管上任後,將預算分成:
- 固定成本:品牌長期建設(每月固定社群廣告、SEO 維護、官網內容更新)
- 彈性成本:特殊檔期與合作(情人節聯名、聖誕限量禮盒)
結果一年下來,他們不僅提前兩個月就能拍好節慶素材,還保留了 15% 預算隨時應對熱門話題,例如某位知名藝人在社群分享了他們的咖啡杯,他們立刻加碼廣告,把聲量轉換成銷售。
總結重點
年度預算不是一次決定所有細節,而是設定「比例與用途」,例如 60% 長期品牌、30% 成效行銷、10% 創新實驗,才能確保穩定與靈活並行。
03╱外部報價判讀能力
觀念
主管不是要自己談到最低價,而是要看懂報價單背後的效益與隱藏成本。
故事
某美妝品牌要拍一支新品廣告,兩家製作公司報價差了一倍:
- A 公司:20 萬,含全素材授權、多尺寸輸出,可重複使用 3 年
- B 公司:10 萬,但授權期限只有半年,之後要加費續用
剛接手的行銷主管算了一筆帳,選了 A 公司。結果這支影片後來被用在五次不同檔期與四個國家的社群廣告,平均下來每次使用成本不到 1 萬,長遠看反而比 B 公司划算很多。
總結重點
報價單要看的是「交付物 × 使用期限 × 重複利用價值」,而不是單純的金額高低。
04╱從管理到執行的銜接
觀念
主管必須理解行銷的製作週期與執行流程,才能合理安排時程,不臨時抱佛腳。
故事
某食品公司每年農曆年前都會推出年菜禮盒。以前的流程是 11 月才開始討論,結果拍攝、廣告上線都延遲,農曆年只賣了半個月。
後來新主管把時程往前推三個月:
- 9 月確定商品與包裝
- 10 月拍攝
- 11 月開始預購廣告
結果那一年,禮盒在除夕前一週就全部售罄,還多賣出 20% 預期外的單品。
總結重點
行銷的執行鏈條包括:企劃 → 素材製作 → 上線 → 成效檢視。主管必須為團隊爭取足夠的時間,才能讓行銷案發揮最大效果。
05╱成效評估與調整
觀念
主管不必自己跑數據分析,但要能看懂 KPI 背後的意義,快速做出調整決策。
故事
一家保健食品公司在投放廣告後,觸及量很高,但購買率低。行銷部以為是廣告文案問題,打算重寫。
主管看了數據後,發現落地頁載入速度太慢,很多人還沒看到產品就離開。他立刻要求技術部門優化網站速度,結果購買率提升了 40%,而廣告文案根本不需要大改。
總結重點
KPI 是用來找問題的工具,不是用來追數字好看。主管要能從數字判斷是策略錯誤、素材不佳,還是執行環節卡住。
06╱增加團隊執行力
觀念
高執行力的團隊來自於清楚的目標、持續的追蹤與合理的授權。
故事
一家連鎖餐飲品牌的行銷部有 6 個人,以前常常因為主管指令模糊,活動做到一半才被改方向,士氣低落。
新主管接手後,先為每個活動設定明確 KPI(例如「外送訂單成長 20%」),並且在專案中設立三個檢核點(素材完成、廣告上線、成效檢視)。團隊知道什麼時候該交什麼、怎麼被評估,效率立刻提升。
總結重點
主管不必盯所有細節,但要確保方向、節點與標準清楚,並在關鍵時刻給出決策支持。
07╱善用外部資源
觀念
外部資源可以是廣告代理、KOL、設計公司,但主管要懂得評估其專業度與合作價值。
故事
某 B2B 科技公司曾找過一家 SEO 公司,報價低,但驗收標準模糊,三個月後幾乎沒有成效。後來他們改找一家價格較高但數據透明的公司,不只提供每月關鍵字報告,還主動提出內容優化建議,半年內網站流量翻倍,業務詢盤增加了三成。
總結重點
選擇外部資源時,看專業度、透明度、延伸價值,而不只是價格。
行銷是一場持續進行的長跑,而主管是領跑者!
行銷是一場持續進行的長跑,而主管,正是那個必須掌握方向與節奏的領跑者。
在這場比賽裡,你不是衝在最前面跑的人(那是行銷部門的工作),也不是站在終點等成績的人(那是股東與市場)。你的位置,是在賽道中央,確保團隊的步伐一致、資源合理分配、節奏與策略相符,並在關鍵時刻給予調整與支持。
回顧我們談到的觀念,每一點其實都指向一個核心——讓行銷成為企業的成長引擎,而不是一個成本中心。
- 從企業管理視角看行銷:它應該與產品、銷售、品牌策略緊密連動
- 預算與資源配置:要有穩定投入,也保留靈活應變的空間
- 外部報價判讀:不只看金額,更要看長期效益與使用價值
- 從管理到執行的銜接:提前規劃時程,確保行銷案有足夠準備時間
- 成效評估與團隊執行力:數字不是目的,而是找問題、改策略的工具
你可能會問,那主管到底要懂多少行銷細節?
我的建議是:不需要懂到能自己操作廣告後台、自己做 SEO、自己拍攝影片,但你必須懂到能判斷提案是否合理、時程是否可行、預算是否能換到對等的價值。
想像有一天,行銷部門帶著提案走進你的辦公室,說要花 50 萬做一次大型宣傳。懂行銷的主管,會先問:
- 這次活動與公司年度目標的連結是什麼?
- 50 萬會花在哪些地方?各自的回報預估是什麼?
- 有沒有重複利用的可能?
- 如果成效不如預期,有沒有備案?
當你能問出這些問題,並聽得懂對方的回答,你就已經走在一個能「帶團隊跑完全程」的主管軌道上了。
最後要提醒的是,行銷的價值很少能在一夜之間完全顯現。它更像是在土壤裡種下一顆顆種子——有些很快發芽,有些需要時間,有些會在看似沉寂的時候累積能量,等到時機成熟才一次綻放。而主管的角色,就是確保這些種子被種在對的地方、用對的方式灌溉,並且耐心等待它們成長,最終為企業帶來穩定且持續的收穫。
延伸行動|小島至造「企業主管行銷實務課程」
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覺得「這些觀念我懂,但要落到我的公司該怎麼做還是有點卡」,那就是小島至造可以幫你的地方。
我們提供 企業主管行銷實務課程,採 一對一教學與諮詢,針對你的需求量身打造內容,讓你在最短時間內掌握行銷決策的核心能力。
課程內容可以依需求自由組合,例如:
- 了解廣告投放原理 — 從平台機制到成效衡量,避免盲目花錢
- 預算推估與資源分配 — 學會判斷年度與檔期預算該怎麼分
- 執行時間推估 — 從企劃到上線的合理時程安排
- 看懂行銷報價 — 判斷外部提案的合理性與長期效益
- 企業產品或服務定位 — 協助釐清你的市場角色與品牌故事
- 市場與通路的行銷適合性分析 — 找出最適合你產品的行銷切入點
不論你是需要快速補足行銷決策知識,還是想為團隊建立更有效的執行架構,我們都能以你的企業現況為基礎,設計專屬的實務課程與諮詢方案。
📩 聯繫小島至造,讓行銷不再是模糊支出,而是帶動企業成長的精準工具。 加入 LINE 諮詢:@shima.io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