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企業主或創作者的印象裡,定價是一個「算數問題」──成本加上利潤,或是參考競爭對手的價格,再決定自己該賣多少。
但真正有策略的定價,其實是一場「定位與價值的檢驗」。
如果你的產品定位模糊、受眾輪廓不清晰,甚至連自己想要被市場怎麼看都沒有答案,那麼再漂亮的數字,也只是隨機落在一個無法說服人的價位區間。
在顧問輔導或提案時,會發現直接討論「多少錢」往往讓對話陷入死胡同──對方可能會糾結在同行行情、成本高低,而忽略了真正決定價格的,是你能否在市場心智中占有一個獨特位置。
因此,我將這個討論拆解為「三階段提問法」,每一階段都有具體的問題與思路,讓你能循序漸進地帶領客戶回頭審視自己的產品與品牌定位,再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價格區間。
01/第一階段:受眾與市場定位
在討論價格之前,先確定你的品牌站在哪個位置。
思考問題:
- 我的目標受眾是誰?他們的消費能力在哪個區間?
- 我的產品在他們的生活中是必需品、享受品,還是奢侈品?
- 如果把市場分成「高端、中端、大眾」,我想要被放在哪一層?
- 我的品牌個性與形象,是否與這一層的消費者期待一致?
操作指引:
- 觀察同行與類似品牌的定價策略,但不要急著跟風。
- 收集受眾在社群、論壇、評論中的語言與期待,了解他們願意為什麼掏錢。
- 在品牌故事、視覺、溝通語氣上,先對齊想鎖定的層級。
02/第二階段:價值感與差異化
即使你的產品與別人功能類似,你也能透過價值塑造來改變價格區間。
思考問題:
- 我的產品或服務,對客戶而言最大的「獨特好處」是什麼?
- 如果市場上有更便宜的替代品,為什麼客戶還要選我?
- 我能提供哪些額外的體驗、情感價值或售後保障?
- 我的品牌是否擁有清晰的故事或理念,讓人願意為理念買單?
操作指引:
- 寫下三項你認為最能打動客戶的賣點,並檢視它們是否已在行銷中明確傳達。
- 透過包裝、服務流程、內容行銷來加強價值感,讓價格背後有理由。
- 利用客戶見證、案例分享,將價值具體化。
03/第三階段:受眾與市場定位
當定位與價值清晰後,價格才能成為策略工具,而非隨意的數字。
思考問題:
- 我希望我的價格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划算」、「值得」,還是「高端」?
- 我的價格是否需要一個「錨點」(例如:推出高價旗艦款,讓中價款顯得合理)?
- 是否需要建立不同層級的產品線,以服務不同消費能力的客群?
- 我的價格與促銷策略,會不會影響品牌長期價值?
操作指引:
- 用「好、較好、最好」的三層產品策略,製造比較效應。
- 在定價頁或報價中,先呈現最高價方案,再呈現主要銷售方案,強化錨點效應。
- 留意促銷的頻率與幅度,避免讓消費者養成「等折扣」的習慣。
▏定價是定位的映射
價格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品牌定位、價值塑造與市場策略的綜合體。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價格遲遲無法下決定,往往不是因為數字難算,而是因為品牌的定位與價值主張還不夠清晰。
當你用三階段提問法去檢視自己,就會發現,正確的價格往往是自然浮現的結果,而不是被硬塞出來的數字。
▏定價前的分析步驟
➊ 鎖定目標受眾消費等級
- 高端消費:可承擔溢價,重視品牌故事與獨特體驗
- 大眾消費:價格敏感度高,需具性價比
- 利用客群調查、消費頻率與單次消費額分析
➋ 建立品牌對照組(Benchmarking)
- 找出 3–5 個定位相似的品牌或產品
- 比較價格帶、促銷策略、服務內容
➌ 設定價格錨點
- 利用高價款帶動中價款
- 以組合包、限量款建立價值感
▏探索調整空間與策略
即使訂下了初始價格,也不代表它是一成不變的。
- A/B 價格測試
在不同通路、時段或目標客群試驗不同價格,觀察轉換率與客單價變化。 - 價格分層策略
針對不同需求的客群,設計不同層級的方案(如基礎版、高端版、加值服務)。 - 時機性調整
搭配季節、活動或新品推出,設定限時優惠或特殊價格,刺激需求同時不破壞品牌價值。 - 動態定價觀念
對於容易受成本或市場波動影響的產業(如餐飲、觀光、原物料商品),應建立價格調整的周期與依據,保持靈活性。
▏定價是策略,更是品牌對市場的承諾
定價不只是數字,它是一種品牌聲明,代表你對市場的自我定位與價值信念。
一個被精準設計的價格,能吸引對的人、傳遞對的訊號,並且支撐品牌在長期競爭中站穩腳步。
但是,大部分品牌要獨立完成這個過程並不容易——這不只是數字推算,更需要結合品牌定位、行銷策略、顧客洞察,才能找到平衡點。
這就是 小島至造 顧問服務的價值:
我們不只是幫你算價格,而是從品牌核心出發,帶你釐清定位、分析市場、設計價格訊號,並同步規劃後續的行銷策略,確保價格能被市場理解與接受。
📌 如果你正在為價格猶豫,不妨先來一場顧問對談
我們將用結構化的方法,幫你找到屬於你的價格策略——讓數字成為品牌價值的延伸,而不是阻礙。
加入 LINE 諮詢:@shima.io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