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沒預算,但總不能什麼都不做吧?”
這是很多公司在資源緊縮下的真實心聲。尤其當經營壓力來到眼前、老闆遲遲不願編列預算、團隊也沒有明確KPI時,行銷往往被當成 “可有可無” 的附加選項,而非必須的投資策略。
但事實是:沒有預算也可以做行銷,只是玩法不同,期待也要跟著調整。
沒有子彈,就要靠彈弓;沒有廣告預算,就要靠人、靠內容、靠交換。
行銷從來都不是只能砸錢的遊戲,而是資源盤點與整合運用的考驗。
以下三種方式,是我們常建議給預算有限、但有心想做的公司起步的方式,也是這個時代每個品牌都該理解的基本功。
◐ 產品換曝光:善用你手上的可交換資源
沒預算就先別急著談廣告,而是要反過來問自己:我們有什麼可以“換”?
很多企業忽略了這一點——你手上可能早就握有部落客、媒體或社群主理人感興趣的“交換資源”:產品本身、試用服務、體驗課程,甚至是門市空間、人流曝光。
實際操作方式如:
- 與部落客或KOL進行產品交換,請對方撰寫心得或拍攝短影音
- 提供實體空間讓創作者免費拍攝,換取社群露出
- 贊助地方型活動(如社區市集、講座、展演),換品牌露出與現場互動
前提是:你的產品或資源對別人也有價值。
別以為東西免費送就能換來曝光,對方的受眾需對你的品牌內容有共鳴,這才會轉換成有效的傳播與聲量。
▌建議做法:先從對自家產品“會用”、“懂用”的人著手,再談交換合作。否則合作不只無效,還可能傷品牌。
◐ 自產內容:自己當媒體,是品牌打底的開始
現在的品牌經營,早已不再是等媒體來報導,而是要主動出現在受眾眼前,持續產生內容與價值感。
當你沒有預算買廣告時,就該把品牌當成一個內容平台在經營。
常見且實用的素材來源包括:
- 業務日常分享,轉化為經驗貼文或短影片
- 高階主管的觀點文字,展現品牌價值與經營觀點
- 客戶故事、使用心得、回饋評價,包裝成案例內容
這些內容未必要製作精美,但必須要真實、有溫度、有觀點。
一間公司如果無法說清楚自己是誰、能為誰解決什麼問題,行銷是做不長的。
▌建議做法:定期召開一次“內容共創會議”,從業務、客服、管理者身上收集真實素材,每週至少產出一則可用的貼文或影音。內容不是寫出來的,是從公司內部生活長出來的。
◐ 參與社群論壇、建立專業存在感
預算有限,就更要回歸到 「人」 與「關係」的累積與放大。
不管你賣的是商品還是服務,你的潛在客戶一定活躍在某些平台或社群中。這些地方可能是:
- Facebook 社團、Threads(地方社群、專業社群、興趣社團)
- PTT、Dcard、Mobile01 等論壇
- LinkedIn(B2B 尤其推薦)
- LINE社群、Telegram頻道
長期參與討論、貢獻知識或真實經驗,會讓人開始認得你、信任你,這時候再介紹你的產品或品牌,才有“聽進去”的可能性。
這一種方式的特點是慢,但粘性高。一旦你在社群裡站穩腳步,信任所帶來的轉單,往往比廣告來得更長久、更深層。
▌建議做法:別每個社群都想經營,選一個你最熟悉、客群最常出現的管道,深耕三個月看看結果。
有心,就會找到玩法;沒心,再多預算也沒用
沒預算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真的想做的決心。
預算是行銷的一種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你的產品、內容、時間、人脈,都是行銷可以啟動的引擎。
這三種方法,不是什麼一夜爆紅的神招,但卻是經過實戰驗證、很多品牌起步時走過的基本功。如果你願意開始行動,資源就會從限制變成機會。